您现在的位置: 中联艺术网 >> 新闻 >> 收藏视野 >> 正文

携玉一生 收藏怡情

——访中国艺术品鉴定评估师刘建文

  【人物介绍】

  刘建文,山东人,生于1967年,中共党员,现为《神州》杂志社常务副社长,华夏壹心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董事长、中国传媒大学人文学院特聘业界导师、中国亚洲经济发展协会华夏艺术委员会常务副会长、国家级艺术品鉴定评估师。

携玉一生 收藏怡情

  凡是见过刘建文的人都有一个印象:和气儒雅。在与刘建文访谈了近两个小时后,作者脑海里只有一句话来解释这一烙印般的印象从何而来“谦谦君子,温润如玉。”

  初识古玉 钟爱一生

  当笔者问起收藏圈里颇有名气的刘建文先生如何开始自己收藏之路的,他回忆道:“那得是20多年前偶然的机会得到了一块古玉,由此爱上了收藏。”以后便无法控制发自内心的对艺术品的狂热,通过近三十年的收藏积累了玉器藏品数千件,并获得收藏界的一致赞赏与好评。

  刘建文从专研史料开始,遍找古籍。在理论上对玉器有了全面的了解后,他对玉器的痴迷越来越深。如今,他讲起玉器时眉飞色舞的兴奋、带着手套拿起玉给记我们讲解其“历史”时的专注与眷恋,让观者深受触动。或许就是这样的痴迷促成了他在收藏方面的成就。

携玉一生 收藏怡情

  渐渐地,刘建文已经成为国内小有名气的收藏家和鉴赏家,加上他秉承“诚实守信、义利并举”的儒商精神,朋友们若遇到比较纠结的收藏方面的事情,“找刘建文去!”已成了共识。“这是朋友对我的肯定。我把这些认可也看成鼓励与鞭策。毕竟我要对得起大家的信任吧?”刘建文笑着说。

  2018年,刘建文获得由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颁发的《艺术品鉴定评估师》,这是艺术品鉴定评估师行业唯一国家认可的合法证书,也是目前唯一全国可查的证书。

  那么他收藏的古玉今天的经济价值如何?爱玉如命的刘建文笑道:“当然都是无价之宝,因为它们都是独一无二的。”刘建文认为,古玉只要有文化内涵,那就一定有价值,在中国几千元可以买到的玉币,在外国可以卖到几万元。十多年前,刘建文曾以5000元的价格购买了一块良渚文化时期的古玉,现在这块古玉价格翻了数十倍。与大多数藏家在藏品价格高涨时,抛售藏品不同,刘建文惜售在圈里是出了名的。曾有美国收藏家以200万元收购他的一件藏品,他也只是一笑了之。

  “收藏品没有统一的标准和定义,这一路走来,我坚持自己的意见,我的经验可以说都是从实践中而来,玩多了就知道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

  刘建文每得到一件心仪的藏品,他都会给它们设计一个合适的底座,有的甚至不惜成本选用上好的木材,他的不少藏品,仅底座的成本就好几万元。“好马配好鞍”在刘建文这里,不是挂在嘴上的口头禅,而是他用心呵护藏品的基本态度。

携玉一生 收藏怡情

  当笔者好奇问:“你的宝贝会忍痛割爱吗?”没想到刘建文爽快地答道:“肯定会啊,以藏养藏,才能长长久久。只出不进,不符合能量守恒。”在刘建文眼里,收藏玉器是自己最大的爱好,多与“同行”进行交流,才能更好、更快地提升自己。“入行20多年,在我眼里,玉石不再是一块‘顽石’,而是一个有灵性的、可以与之进行心灵对话的朋友。”

  取之民间 回馈社会

  除了将大部分心思倾注玉器上,对公益事业情有独钟,热心参加公益活动,在刘建文的生活中也占有很大的比重。与惜售藏品不同,对公益活动,出钱、出力、捐物他是毫不含糊。

携玉一生 收藏怡情

  “我认为收藏一定要为社会服务,那样才能体现出收藏的价值。所以,我以收藏为媒介,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和公益活动,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让人们能领略到祖先们创造的文化成果,为弘扬传统文化略尽绵薄之力。”说起自己做公益的初衷,刘建文朴实的话语中藏着儒雅与大爱。

携玉一生 收藏怡情

  企业的蒸蒸日上显示出刘建文过人的经营能力,但他的追求不止于此:“我的公司是做文化传播的,平时和收藏品、艺术品打交道很多。工作中,利于我对玉器的样式和结构渐趋熟悉,但总觉得不够深入。有时我就想,要是哪天我能亲眼见到真正的上好古玉,该有多好!正是当初这个朴实的想法,逐渐引导我走上了玉器的收藏之路,而这一走,就是近二十年。”

  “人生就一个缘字。玩玉同样讲究缘分,缘从何来?有一双发现的眼睛,有一个聪慧的大脑。生活有时候需要一些放弃,放弃那些过于强求的,你才会发现生活之道。”

  富于收藏、精于鉴定,让刘建文的玉器收藏之路越走越宽。通过玉器收藏,他也得以实现自己回馈社会、弘扬传统文化、回馈社会的初衷。一直致力于环保、公益事业的刘建文于2006年获中华慈善总会授予的中华慈善爱心宣传大使。

  刘建文从2013年至今一直参与支持地球唯一村庄环保活动,对环保公益事业的支持,地球唯一村庄大型环保公益活动组委会授予刘建文为“中国环保公益宣传大使”。

  刘建文十几年如一年的坚持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关注自然环境的恶化。刘建文获得中国环保公益宣传大使后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道:“尊重自然,便是尊重我们自己,保护自然环境,更是保护我们人类。这次获得中国环保公益宣传大使让我觉得自己肩上的责任更重了,以后要更多用科学的指导和严谨的态度关注、呼吁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为环保和可持续发展承担一定的责任。”

  收藏怡情,探究玉器背后的历史文化

  玩玉亦是收藏,不在玉的贵贱,量力而行,玩得开心,玩出乐子才是高手。刘建文就是这样的玩家、藏家与高手。

  在传统文化中,玉器最具中国人的个性,最符合中国人的心理。刘建文喜欢研究一件藏品背后的成因,甚至还会花大量的心思与时间去探究它对时代产生的影响,以及它消亡或式微的原因。

  “要成为一个快乐的收藏家,就必须先了解中华文化。”刘建文说,首先要常到博物馆参观,阅读考古出土资料书籍,收集古玉残件破片标本,参加古玉研习鉴赏班和讲座等;其次要拜真正的收藏家为师,从众多藏品中进行鉴定比对,看得越多越能增强眼力。“藏玉不能浮躁,一定是以学识做基础,只有了解并热爱中华文化才具备藏玉的前提。

携玉一生 收藏怡情

  收藏实际上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一种对过去历史的尊重,和对未来的启示。中国自古以来,帝王就一直对玉情有独终,所以玉成为了中华民族有别于其他民族的一种特有收藏品。

  “中国古代一直推崇君子如玉的传统美德,君子文化是中国古代特有的文化,不管是文人墨客还是王公贵族,都以被称为君子为荣,既然自称君子,自然是以君为贵,所以君子文化可以说是帝王文化的一种延伸。如今,很多珠宝商都喜欢宣传自己所经营的珠宝各类是深受古代帝王喜爱的珠宝,乾隆和慈禧这两位大家熟悉的皇帝和太后就是珠宝界最好的两个代言人。”刘建文还告诉笔者,目前民间有着大量不见于史载的新器形古玉,在印证史料暂付阙如的情况下,需要谨慎下结论。“你可以怀疑广大收藏者的眼力,但不可轻易否定老祖宗的东西,比如早期人们看不懂良渚文化玉器,认为是汉代玉器,20世纪70年代考古发现了良渚文化后才真相大白。”

  随着近年来古玉市场的不断升温,每年玉器的价格都有不同幅度的上升,市面上便充斥着不少鱼目混珠的新、假、破的玉器。刘建文告诉记者,国内对古玉的研究始于上世纪80年代,起步较晚。“至今在古玉研究方面都没有统一的教科书,没有标准件,也没有科学的测试手段,完全靠经验。”

  而经过多年的摸索,刘建文总结出了鉴定古玉的五种方法:第一看外形,古玉经过几千年泥土和矿物质的侵蚀,会产生深入到玉器肌理的蚀斑点、钙化斑和沁色,珍品的沁色色彩多种多样,分布均匀自然,而现代染料仿造的沁蚀则色彩僵硬。第二看神韵,自古以来得到一块好玉不易,因此每一件玉器都会经过精雕细琢,因此好的古玉一定是神形兼备。第三看工艺,不同时代有符合当时特点的工艺特征,有超越时代的工艺特征便是赝品,古代玉器工具较差,表面会留有凹凸的沟纹,而现代机械仿造的玉器则非常平整。第四看氧化层(包浆),天然的氧化层富有光泽,表面看起来坑坑洼洼的蚀斑点摸上去犹如婴儿皮肤一样光滑温润,而仿品通常是以机器抛光,或将玉器放入油锅中煎煮,成品泛着“贼光”,很不自然;第五看材质,从新石器时代到夏商时代的古玉基本都是就地取材,东北红山文化所使用的玉质是岫玉;而浙江良渚文化所用的则是透闪石和扬起石,如果良渚文化的器型出现在新疆和田玉质上,那这件玉器就很可能是仿品。

  对于不少跃跃欲试的藏家,刘建文对初入行的收藏玩家的建议就是量力而行,这也是他二十多年来用金钱和失败的经验总结出来的,有多少米做多少饭。收藏切忌入不敷出,一个人的财力再大,与浩翰无边的文物相比也是九牛一毛,没有人有能力能将所有心爱之物全部收入囊中。收藏是性情的陶冶,不是单纯的财富聚集,一旦过头,乐趣一定会变得不那么乐趣了。 (庄永强)